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江西宋朝美食历史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江西宋朝美食历史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有谁知道宋代词人辛弃疾写《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》的写作背景?
辛弃疾(1140-1207),南宋词人。字幼安,号稼轩,济南(在今山东)人。21岁参加抗金起义,后率军南归,屡遭打击,郁郁而终。
他的词多写报国无门、壮志难酬的悲愤,慷慨纵横,雄浑豪放,与苏轼并称“苏辛”。 辛弃疾的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,恢复大宋江南的统一。
他有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,不管何时何地,无论所见所闻,种种物象,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。
建炎三年(1129),金兵南侵,直入江西,隆裕太后在造口(在今江西万安西南)弃船登陆,逃往赣州。四十七年后,辛弃疾途经造口,想起从前金兵肆虐、人民受苦的情景,不禁忧伤满怀。
况且中原至今仍未收复,举头眺望,视线却被青山遮断;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,奔腾向前。
这既是眼前实景,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,也增强了他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。
但一想到南归后的遭遇,又愁上心头,而那“行不得也哥哥”的鹧鸪啼声,更使他愁上加愁。
全词一波三折,极尽回环宛曲之美;善于运用比兴手法,笔笔言山水,处处有兴寄。
宋朝时期,江西曾富庶一方,为何之后逐渐衰落呢?
初唐诗人王勃在《滕王阁序》中这样描写江西地域:“豫章旧郡,洪都新府…襟三江而带五湖,控蛮荆而引瓯越…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”寥寥数语,道出了江西的历史、地理和人文。
江西地域于汉高帝初年设豫章郡,唐代时属江南道,治洪州(今南昌),宋代道改路,属江南西路,元确立行省制度,始有江西省称谓。
江西地理位置优越,境内有赣江、鄱阳湖水系。周边也遍布大江大湖,上控湘鄂,下通闽浙,北靠八皖,南临粤港,是四通八达的“中央之地"。
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,自不必说。科举时代,江西堪称“进士之乡"。有宋一代,大家数不胜数,王安石、欧阳修、曾巩、晏殊、黄庭坚、杨万里、文天祥等等,文风昌盛,毫无疑问是建立在经济繁荣的基础上。
笔者不同意江西衰落之说,但自宋代以后,江西似乎辉煌不再,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。
1、宋朝时江西的机遇难以***。
宋朝虽是大一统的王朝,但始终与北方少数民族***共存,北方战争频繁。彼时,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快速转移,尤其南宋迁都临安,带来了大量人口和财物,江西、浙江成最大受益者,宋朝之后,江西再也没有这样的机遇了。
2、交通优势转为交通劣势
水运时代,从京杭大运河,经长江、鄱阳湖、赣江,过大庾岭,是古中国最重要的南北交通大动脉,其在帝国的作用胜过今天的京广大动脉铁路。当内河水运被海运和铁路取代后,交通反成了江西的短板。尤其当年广汉铁路的湘赣走线之争,江西败下阵来,以至蹉跎百年。
3、明初、清末的两次战争,使江西元气大伤。
元末农民战争,最后主要剩下朱元璋和陈友谅两家。朱元璋以南京为根据地,陈友谅善于水军作战,以鄱阳湖为根据地,最后问鼎之战在鄱阳湖展开。古代战争打的就是人口和财力,作为主战场的江西,肯定是人口和财产双损失。
由于在朱、陈大战中,江西人的态度可能有些暧昧,所以,朱元璋登基后,对江西大不放心,就有了明初针对江西的大***。抽走的大多是青壮年,带走了最值钱的物件,现在,皖鄂苏三省的许多人还记得祖先来自鄱阳瓦屑坝、南昌筷子巷。
很不幸,太平天国运动时期,江西又成了主战场。这次战争有一种说法叫:“湖南出人,江西出钱。"仗是“湘军”打的,江西可没少出粮晌,这又是一次人财两失。战后湖南人崛起,江西在广汉铁路之争中一点话语权都没有。
4、“耕读文化”根深蒂固
江西四面环山,中央是平原,气候温暖湿润,极易耕作,河湖密布,真正的江南“鱼米之乡“。生活无忧无虑,只期望靠读书出人头地。平静无忧的生活以及间或战争的洗礼,渐渐消磨了江西人的冒险精神,尽量是“多求安乐少求财"。而与江西毗邻的安徽徽州人,明清时期,由于山高林密、困守无望,纷纷走出大山,进而诞生了闻名于世的“徽商"。
江西没有衰落,只是由于多种原因,失去了往昔的辉煌。但物华天宝、人杰地灵之地,不会长期沉沦。近些年,随着补齐交通短板,这个通达四方的“中央之地”,一定会重现昔日的繁荣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江西宋朝美食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江西宋朝美食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