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给各位分享明朝屯堡人的历史的知识,其中也会对明代屯堡进行解释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别忘了关注本站,现在开始吧!
本文目录一览:
- 1、贵州屯堡基本概况
- 2、贵州屯堡历史渊源
- 3、屯堡文化历史来源与发展
- 4、马路乡的马路地戏
贵州屯堡基本概况
屯堡,源自明代,旨在巩固边陲,朱元璋下令屯田养兵,将屯军家属与***迁移至贵州。屯军在驻地周边广建村寨,平时务农,战时为兵,形成带有军事性质的屯堡。屯堡人是明屯军的后裔,屯堡文化自成一格,不同于其他汉族文化与本土少数民族文化,是明代文化遗存。
位于中国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东部15公里处,云峰屯堡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地方。这片区域集中了四十多个保存完好的明代屯堡村落,因其独特的历史价值,被录入大世界吉尼斯记录,形成了一片独特的屯堡文化村落群。其中,云山屯和本寨更是备受瞩目,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天龙屯堡古镇位于通往云南的重要通道,早在元代,它就是著名的顺元古驿道上的一处驿站,名为饭笼驿。因其军事战略位置重要,明代开始大规模屯兵,这里至今仍是军事重地。
古时街头演出:古镇全天候呈现游客可以参与的古时街头演出,包括但不限于古时高规格仪仗队陪“城主亲迎”入城礼、大军厮杀、剑客武术打斗等场景,这些非舞台节目让游客能够更深入地体验古镇的历史和文化。
贵州屯堡历史渊源
贵州屯堡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明代。明代大规模***:明代是中国西南历史上最大规模的***时代。朱元璋在洪武十四年派30万大军南征,消灭了元朝残余势力,并将这些军队驻扎在云贵地区。同时,他命令军队家属随行,形成了早期的屯堡居民。
来自江南、中原的精锐部队沿着横贯高原的咽喉要道次第布防,按照明军的编制驻扎下来。如今,虽然我们无法在黔滇公路上看到当年的战争痕迹,但沿途随处可见以卫、所、屯、旗命名的地方,它们都是当年朱元璋军队驻守贵州留下的历史印记。
屯堡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初期的朱元璋时期,当时因云南梁王巴扎刺瓦尔密的反叛***,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派遣大将傅友德和沐英率30万大军南征。经过三个月的激战,他们成功平定了叛乱。
明代是云贵历史上最大规模的***时代。朱元璋在洪武十四年(1381年)派30万大军进攻西南,消灭了元朝残余势力,并把军队留在云贵地区,又下令将留戍者的父母妻子儿女全部送到戍地。在当地,军队的居住地称为“屯”,***的居住地称为“堡”,他们的后裔就叫做“屯堡人”。
屯堡文化历史来源与发展
屯堡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,起始于明代洪武年间。当时,朱元璋为平定云南梁王巴扎刺瓦尔密的叛乱,派遣大将军傅友德和沐英率30万大军南征。战后,鉴于西南稳定的重要性,朱元璋命令军队在战地屯驻,形成了一种独特的“明代历史活化石”。
屯堡文化来源于朱元璋大军征南和随后的调北填南。明洪武十三年,云南梁王巴扎刺瓦尔密反叛,第二年,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和沐英率30万大军征南,经过3个月的战争,平定了梁王的反叛。经过这次***,朱元璋认识到了西南稳定的重要性,于是命30万大军就地屯军。
屯堡文化源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81年派遣大军到贵州屯田驻军,旨在打通云南的通路。这一举措使得江南文化与高原山地文化相互交融,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屯堡文化。屯堡人装束古老而特别,表面上看似苗族支系,其实他们为正宗汉族,自称为“老汉族”。
其五,屯堡人来自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中原和江南地区,其生产方式大大优于当地的土著民。相对先进的经济和文化,使他们之间自然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,自为一脉,自成一体,在整体意识的驱动下,整合成一道厚厚的墙,不屑周边民族文化的渗入。加之,屯堡人是明王朝开疆拓土的功臣。
明代是云贵历史上最大规模的***时代。朱元璋在洪武十四年(1381年)派30万大军进攻西南,消灭了元朝残余势力,并将军队留在云贵地区。同时,他还下令将留戍者的亲属送到戍地,形成了今天的“屯堡人”。600年来,屯堡人的建筑、服饰、***方式等依然沿袭着明代的文化习俗。
马路乡的马路地戏
1、马路地戏在长顺县马路乡一带农村,村寨地名多带“屯”、“堡”、“旗”等,皆是明代屯兵之地。而屯兵将士后代则自称“屯堡人”。
2、马路乡是一个以汉族人居住为主的屯堡之乡,奇特的马路屯堡文化历史,可追溯到600多年以前,朱元璋在明洪武年发动平滇战争,30万大军进入贵州,留部份军队在长顺马路、安顺、平坝、普定一带屯戌,大本营设在今安顺市西秀区旧州一带。
3、六百年来,勤劳的长顺县马路乡屯堡人在田间地头耕种,口头经常唱着一种自编山歌,音调内容淳朴高亢,编唱的山歌,没有剧本,随口而出,体现了当地屯堡人的勤劳智慧,心胸开阔。
明朝屯堡人的历史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,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,更多关于明代屯堡、明朝屯堡人的历史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。